三層的轉變描述
社福項目大部分是「以人為本」,即希望透過活動、交往、咨詢等,幫助別人得著「改善」。 既然如此,要有效地將項目成效展示,最直接的方法,又或者是最容易令人明白的方式就是將受助者之改變陳述一遍。 最先提出對人用三層去描述的不是社福界,而是商界,在1954年,當時在威斯康新大學的 Donald Krikpatrick 以公司做培訓前題下,研究其培訓之成效,因為用上了培訓的費用,究竟得回什麼樣的成果呢,他認為應該用三個向度去描述員工之表現。第一層是直接反應,第二是學到什麼知識技能及態度,第三是將學到的轉為行為。筆者借用了此一概念用在社福項目上,發覺效果其佳。既容易令人明白,亦令自己對項目有更深之了解. 一) 主觀的直接反應或感受 一個好的項目,其參與者起碼要喜歡項目的整體滿意度,其次是願意介紹給其他人,這兩是最基本的。針對不同情況, 亦應量度受助者的其他主觀感受,如幸福感、覺得再徬徨、對人有信任、感到支持等,這些都是主觀的陳述,用問題或訪談就可量度清楚。 二) 知識技巧及態度 不少項目都是增加受助者之能力,如職業培訓、學懂處理人際關係、衝突、掌握語言、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