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K SIM

說得清楚之重要性

要呈現社福項目成效, 豐盛提出了三種角度去量度受眾之改變, 即一是心靈及主觀之感受改變, 二是知識技巧及態度的掌握, 第三方面是受助者行為之變化. 本文想指出在實際的層面去看, 持份者最期望見到的往往是行為的改變, 例如要推廣長者健康飲食, 可以透過教育去令受眾掌握知識, 亦可以改變他們對健康食物的偏見等等, 但對受眾的家人或其他持份者而言, 其中一個最有力的指標卻是受眾每天具體飲了食了些什麼。



筆者明白每個社福項目的目標及重點會有所不同, 例如項目只是從事公共教育, 那麼知識的傳遞就是重點, 而不是行為改變。 對要評估的人而言, 筆者最著緊是要能清楚交待, 如果項目重點是教育為主, 筆者會用舉辦教育的單位成本去作比較, 例如職場學習的培訓每位大約需要一千元一天的費用。



又例如項目是以鼓勵日常做運動為主, 教導當中的知識部分, 筆者會視為一般的知識推廣, 其單位成本可能只要數百元就能令一個人明白, 但要令人每星期都恆常做運動, 其單位成本卻高出很多, 只要比較人們是花每小時數百元去請私人教練, 一個月的支出可以是二三千元。



所以筆者鼓勵社福同事能把具體的效益說清楚, 是針對行為或是知識改變, 當中的成本相差可達數倍以上。 另外項目之受眾當中, 有多少百分比是呈現更深層次的行為改變, 例如一千名參加者當中會有一百名會針對其行為作深入跟進, 其成本亦會更高, 分拆出來便能夠令持份者更合理化其捐助金額。



三層的指標(感受, 知識技能,行為) 首先讓社福同工清楚項目之優次及重點, 繼而量化成效, 亦能讓贊助人更明白錢往哪裡去, 例如教會要籌款, 如目標清晰地是去資助貧困家庭兒童的開學及書簿費, 教友們往往傾力支持; 而如果說成是教會財政緊拙, 而很多事工都需要錢, 希望得到教友支持, 那麼, 由於目標不明確, 籌款成績卻每每強差人意。其實在投資市場一樣, 如果公司能說清楚資金需要是投放在哪一方面, 其成效會是如何交待, 投資者比較安心, 但若是集資作一般營運用途, 自然令人卻步, 一樣好的事情如果稍貴一點, 人們還是認為風險可控而樂意支持, 相反不確定性會令出資者帶來戒心。



筆者明白對社福同工而言, 要量度成效是多了辛勞, 但能說得清楚會讓人捐得安心, 長遠而言對機構發展及人手調配更能作出更理性的決定。



關志康 (Ted Kwan)


首席導師及特許財經分析師



0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