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K SIM

三層的轉變描述

社福項目大部分是「以人為本」,即希望透過活動、交往、咨詢等,幫助別人得著「改善」。 既然如此,要有效地將項目成效展示,最直接的方法,又或者是最容易令人明白的方式就是將受助者之改變陳述一遍。 最先提出對人用三層去描述的不是社福界,而是商界,在1954年,當時在威斯康新大學的 Donald Krikpatrick 以公司做培訓前題下,研究其培訓之成效,因為用上了培訓的費用,究竟得回什麼樣的成果呢,他認為應該用三個向度去描述員工之表現。第一層是直接反應,第二是學到什麼知識技能及態度,第三是將學到的轉為行為。筆者借用了此一概念用在社福項目上,發覺效果其佳。既容易令人明白,亦令自己對項目有更深之了解. 一) 主觀的直接反應或感受 一個好的項目,其參與者起碼要喜歡項目的整體滿意度,其次是願意介紹給其他人,這兩是最基本的。針對不同情況, 亦應量度受助者的其他主觀感受,如幸福感、覺得再徬徨、對人有信任、感到支持等,這些都是主觀的陳述,用問題或訪談就可量度清楚。 二) 知識技巧及態度 不少項目都是增加受助者之能力,如職業培訓、學懂處理人際關係、衝突、掌握語言、或是對少數族裔之態度、對家人之看法等等。這些就是第二個層面之改變。 三) 行為轉變 不少的社會問題都與行為有關,例如吸煙、自殘、健康飲食、有禮貌、少用膠袋等等。如果社福猜來受助者之行為改變,其成效亦更能彰顯。所以一個好的量度如能描述到行為之改變是最容易讓持份者去明白,理解並繼續去支持這社福項目。 筆者之觀察是大部份香港的社福項目,都有形形式式的問卷,可惜是有點冗長卻搔不著癢處,如果在問題設計時多花心思,確保問題概括了三層之描述,不用大的篇幅,卻能夠在項目路演時,讓持份者一目了然,這是最理想的吧! 關志康 (Ted Kwan) 首席導師及特許財經分析師 #三層轉變 #主觀感受 #知識技巧及態度 #行為轉變 #社會效益量度 #社福 #DonaldKrikpartrick #DKmodel


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